政策之剑高悬,校外培训治理会加强还是减弱?
发布时间:2025-04-02
发布平台:中国教育信息化网
来源:教育信息化在线
2025年寒假刚过,关于“双减政策松动”“学科培训死灰复燃”的传闻再次搅动教育行业。一些托管机构老板焦虑:学科培训若卷土重来,托管是否会被“打回原形”?政策大于天,双减政策和托管机构服务内容息息相关。2025年双减政策会有新变化吗?对学科培训的监管,是会加强还是减弱呢?晋级创始人、晋级托教科技研究院窦昆院长,为您深度解析学科培训治理与托管未来,指明方向!
01政策风向标:2025年“双减”力度只增不减
→中央定调:最高层意志不可动摇
“双减”政策自2021年落地,其核心目标是重塑教育生态,减轻学生负担。政策制定者是中国最高层,任何省市县区均为执行者,绝无可能自行松绑。
即便是在地方层面,由于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的角色定位不同,以及对于政策理解和执行上的差异,可能会导致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一些波动和变化。但总体来说,政策的收紧趋势是明确的,不容有任何松动。
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部门都在严格执行“双减”政策,对于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的机构进行严厉打击。这种高压态势在未来几年内将会持续存在,甚至可能会进一步加强。因此,校外培训机构必须认清形势,及时调整经营策略。
案例佐证:2025年1月,洛阳市教育局通过暗访查处15个县区的违规学科类培训,包括“世博上书房”“行远画室”等机构,现场查获教辅材料、课程安排等证据,移交地方教育局严处。
治理决心:全国多地如晋江、沈阳、银川等地召开寒假校外培训治理会议,明确“严查学科类培训”为工作重点。
→执行逻辑:高压态势下的“猫鼠游戏”
尽管政策未变,但地方执行存在阶段性松紧差异。这如同反腐——风声紧时严查,风声松时偶现违规,但红线始终存在。
尽管政策对于学科类培训进行了严格限制,但家长们对于孩子教育的需求并没有因此减少。
相反,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观念的转变,家长们对于孩子的综合素质和个性化发展越来越重视。这使得校外培训行业开始向着多元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在未来的几年里,我们可以预见到的是,学科类培训将会继续受到严格监管和限制,而艺术类、体育类、科技类等非学科类培训将会逐渐崛起。
这些非学科类培训不仅能够满足家长们的多元化需求,还能够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基层困境:部分地方因监管资源有限或领导重视度波动,导致学科培训“地下化”,但一旦被查,处罚力度不减(如洛阳案例中机构面临停业、罚款)。
需求矛盾:家长对分数的焦虑与政策刚性冲突,催生隐蔽培训市场,但政策“土壤未变”,学科培训始终处于灰色地带。
02托管行业“危”与“机”:为何坚守是上策?
→学科培训反弹的“虚假繁荣”
近期传闻“新东方、好未来重启线下学习中心。其实,大机构靠品牌与资金‘扛罚’,小机构跟风无异于火中取栗。
从2025年3月起,教育部将对不正规的校外培训组织进行更加严厉的检查。在职教师有偿补课行为将被严令禁止,一旦违反,将面临被清退出局的严厉处罚。
同时,未经许可私自开办的校外培训机构将面临高额罚款,甚至被勒令停业,退回所有收取的费用。这些措施无疑将大大增加违规成本,让违规机构无所遁形。
风险警示:洛阳案例中,违规机构无论规模大小均被曝光查处,小机构一旦被罚可能倾家荡产。
市场规律:经济下行期,家长对非刚需支出(如艺术培训)更谨慎,而托管因刚需属性更具抗风险能力。
→托管行业的三大核心优势
政策合规性:托管以课后服务、习惯养成为主,与“双减”提倡的素质教育方向一致,无政策风险。
需求稳定性:双职工家庭刚性需求未减,且托管“提质增效”空间大(如融合劳动教育、研学活动)。
行业壁垒:托管运营难度高(师资管理、服务差异化),淘汰抗压能力弱的竞争者,长期看利于品牌机构崛起。
教育部在《校外培训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提出,对K9学科与非学科培训进行分类管理。对于非学科类及高中学科培训,政策相对宽松,允许市场化运营,并鼓励参与学校课后服务。
这一政策导向为非学科类培训机构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也为托管机构向多元化服务转型提供了契机。
03破局:托管如何打造“不可替代性”?
→从“看管”到“育人”:服务升级是关键
托管不是‘替代学科培训’的备胎,而是教育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对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视,艺术、体育、科创等非学科类培训受到越来越多家长和学生的欢迎。
然而,目前素质教育赛道竞争激烈,行业规范却尚未完善。托管机构可以在提供基础托管服务的同时,引入素质教育课程,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同时,积极参与行业标准的制定和完善工作,为行业的健康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课程创新:引入“时间管理”“社会实践”等素质课程,与学校形成互补。
家校共育:通过家长课堂、成长档案等方式深化服务黏性,避免沦为“廉价自习室”。
→精细化运营:降本增效的四大策略
师资培养:建立标准化培训体系,提升老师从“管理员”到“成长导师”的转型能力。
科技赋能:利用“晋管家”系统管理校区和进行家校沟通,降低人力成本,提升效率。
社区联动:与社区、企业等合作拓展场地资源,降低租金压力。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托管机构要想立足并发展壮大就必须注重内涵发展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要注重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质量提升、课程设置优化等方面的工作;
同时要加强与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等机构的沟通与合作;
一定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积极引入智能化产品,用科技给托管机构赋能。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品牌化路径:从“小作坊”到“区域龙头”
合法合规:在专项治理中,那些合规机构通过备案公示、师资透明化反而能赢得家长更多信任。
口碑打造:聚焦差异化服务(如“托管+营养餐”“托管+体能训练”),形成本地化品牌认知。
在双减政策的高压下,托管机构必须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做到合规经营。
具体而言,要完善机构资质审核、规范课程设置、明码标价、加强收费监管等方面的工作。
同时,加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和协作,及时了解政策动态和市场变化,规避潜在风险。
此外,托管机构可以开展定制化服务,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特点量身定制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课程安排。
稳扎稳打,活到最后。
04预测:托管行业的“黄金十年”
→人口结构变革下的教育新生态
随着少子化加剧,教育资源过剩将成常态,托管行业可通过整合资源(如承接幼儿园转型、学校课后服务外包)抢占先机。
→政策红利释放:托管或成“教育新基建”
【政策信号】多地已试点政府购买托管服务,未来可能纳入公共服务体系。
【行业规范】国家或将出台托管行业标准,合规机构将获更大发展空间。
05结语:做难而正确的事,时间会给出答案
2025年的教育行业,学科培训仍是“刀尖舔血”,而托管行业正如洛阳暗访行动中屹立不倒的合规机构一样,需以长期主义思维深耕服务、夯实品牌。
政策越严,越要坚守托管正道——因为难走的路,从不拥挤!
政策是红线,需求是根基,创新是出路。
2025年,愿所有托管人守住初心,在合规中谋发展,在服务中树口碑,共同迎接行业黄金时代!